中国的专利交易机会
买专利 > 知产资讯 访问量:关于国内专利的数量,一直以来存在不少诟病,慨叹专利的数量创造了世界之最却没有获得过质量之最,浪费了不少资金与时间在躺着睡觉的专利身上。
专利质量缺陷成因
一、底子薄、起步晚
众所周知,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起源于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穷二白的国家要发展经济,需要的是简单粗暴的工商业市场。不管我们多么诟病知识产权当初不被重视,事实却充分的证明了那个年代不需要知识产权比拿着知识产权活得潇洒,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却获得了一个中国仿造的名声却迎来了百业兴旺的契机。今天的印度正在学习当年的中国在不断的仿制着全世界最先进的药品,所以当人们羡慕印度人民在享受着廉价的世界新药时,那些致力于研发新药的企业们难免五味杂陈、无可奈何。
中国多数的产业基础基本上是从零起步,即使有基础积累的行业,也是因为体制机制的摸索阶段,多数企业也没有关注过知识产权的保护。真正的开始有意识实现保护也是自加入世贸组织那天起,出海的那批企业率先被市场倒逼而觉悟,接下来则是伴随着司法的执行力度,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自2006年开始专利的申请量才呈现出逐年递增速度加快态势。
二、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猪生九子,各有不同。在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引导下,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专利数量与日俱增,而质量各有千秋,自然难免。专利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取决于企业雇佣的专利服务机构。国内知识产权专业从业人员匮乏起步也是相对较晚,而该行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老一辈的人扎根于此度过了艰难的岁月错失了遍地是黄金的发展周期。知识产权从业队伍也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良莠不齐的从业队伍加上急功急利的思维引导导致了一部分专利的撰写质量出现了问题。
三、法律保护力度不够
在薄弱的技术持有量基础面前,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与无上限的处罚赔偿请求,最终带来的更多的则可能是外资对于内资企业的屠杀或血洗。或许正是基于此,无论是地方还是高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步伐中总是显得老态龙钟而非朝气蓬勃。然而弱势的保护力度下,对于企业在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就显得漫不经心,毕竟耗尽心力搞出来的科研成果保护最终要心力交瘁才可能换来那不值一晒的赔偿没有什么诱惑力,唯有把大多数的真东西私藏于自己的脑海中以求多保几日,对于撰写的质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就不那么看重,反而更侧重于撰写服务费用高低了。
专利交易机会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市场的数量之门开启之时,在大量的专利撰写过程中无意间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也普及了更多的专利知识。量变引起质变,当数量之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差中选优再优中选精则顺理成章。
不管如何诟病,我们经历了三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华大基因、许继电器、中国中车、中国建筑等企业,他们在各自领域拥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得以在全球抗衡。而在一些细分领域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在这场经济波动的浪潮中逆流而上如大疆创新。
对于专利本身而言,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专利,只要没有人将之实现商品化,价值都会是零。
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没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或引进,企业很难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经济环境的倒逼,与企业主的自我觉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会形成合力产生共振。而透过庞大的数据链条挖掘有效的信息并形成对接,实现专利价值的产业化,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有人说中国的单件专利交易价格平均价不过两万块,连专利的研发成本都不够,谈何价值。这不过是一个误解,其实对于专利本身而言,交易价格并不代表专利本身价值,只能成为其发明者收回成本的一种方式。普通的专利有普通的价格,而成熟的或即将成熟的产品专利则自然有其价高的一面,十几万几十万数百万上千万不等的价格在国内依然有出现,只是在国内目前逾千亿规模的交易授权数据我们还没能有机会去细细扒开。